人们常说,要么身在路上,要么心在路上。可是身心并不同步的状态,真的自在吗?
当我遇到她的时候,她二十岁。那时我们在坐落于越南高地上的彻悟寺院里。我二十四岁,是一个艺术家和诗人。
弗洛伊德说过:“成功的生活意味着爱情与工作都很顺利。”然而大多数禅学教导出自传统的寺院道场,和世间浪漫情爱、家庭生活、工作与职业等大千世界是脱节的。净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禅师,这本书把净香在密集禅修的场所以及每个礼拜六上午的活动中所说的话,记录编辑起来。“参禅”为期二到七天,除了师生间必要的交谈以外,全在静默中进行。 净香不能接受浪漫化的灵修通过把事物进行甜美轻柔的理想化以逃避现实人生的苦难。她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枯树鲜花开。”如果能够真正体验每一当下,拿掉心中的那个“小我”,日常生活的美妙就会显现。她和我们共同走在这条修行之路上,以平凡无奇的话语引导着我们:朴素的外表下藏有典雅高贵的智慧。
在《生活在禅中》中,净香·贝克传达了“平常心禅”的修行主旨:不求特殊的开悟境界,不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参公案或话头,不借数息、观息或随息来规避当下的情绪活动,更不主张透过专注禅定引发虚假的三眛境界。换句话说,净香要帮助修行者达到的存在状态,只是如实过自己的生活,维持感官的开放度,留意身心在每个当下的反应及变化,逐渐增强对身体的觉知,进而领会苦的真谛,发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慈爱与悲心。应该说,净香·贝克的“平常心禅”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古老禅宗的现代版本;而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揭露我们习惯的思维、行为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将禅修放在现代都市生活环境下加以考量,则使“平常禅”成为有别于古老禅宗的浅显易懂的“现代禅宗”。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作者塔拉·布莱克拥有担任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20年的丰富经验,在《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中对许多学生、客户的案例做了详实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提供系统化的实修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转化悲伤情绪并重获完整的人格。塔拉也从身为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陈述了她作为禅修行者,是如何面对并接纳自己的失败、伤痛与缺乏自我价值的感受;以及她的客户和学生是如何以书中介绍的实修方法,彻底接纳自己和他人。 塔拉抱持慈悲与宽容之心,为重建人的尊严而奉献生命的岁月,她的教导既及时又实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佛,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圆满。最重要的是,《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能够重新唤醒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的权利。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内文由浅入深,逐渐引领读者进入身心实修体证的动力过程。在第一、二、三章中,作者先试图提醒我们不要逃避困境,要把困境视为道途;遭受打击时,必须学会将注意力转向内在,而不要习惯性地归疚于别人。接着他开始阐明实修生活的真义及厘清信念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的体证和目睹以及第六章静坐的三个面向,是本书最具有独门见地的方法概论,在其中艾兹拉为我们厘清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体证”与“觉知身体的感受”乃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实修体悟。通常在身体上进行觉察时,我们可能会经验到前文所提到的三昧或三摩地——一种完全融入于客体的专注状态,但这种专注状态只是修行的初阶境界,因为从“体证”的肉度来看,专注于某个特定目标的定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艾兹拉沿用了3+3的默观练习,来帮助修行人将三种不同面向的感官觉受同时纳入觉察,并配合着呼吸来进行。如果能不断地做这项练习,觉知的范围就会逐渐拓宽,到了某个时刻,我们很可能会突然跳进“纯然目睹”的空间,那时我们就不再认同惯常的自我感了。 第八、九、十、十一章则细腻地剖析了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障的实修体悟。艾兹拉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慢性病史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种种用心转化业习性的体证,令人不禁感叹东方的许多禅修导师虽有证量,却往往无法或不愿充分言传实修过程中的挣扎及起伏,只以意会式的含糊语言引人入胜,以致于丧失了禅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于威权操控式的教导。
书中提供了一系列简单却实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打破焦虑、压力、不开心和疲惫等恶性循环。8周禅修训练指南,是一个连贯的体系,通过对呼吸的练习、身体的关注以及对周遭事物的觉察,让人集中涣散的精力,发现生活的真正乐趣,每一秒地活在当下。随着练习的深入,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身体和生命都慢慢舒展清晰起来,并用值得信赖的方法来处理各种浮现的问题 ,是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令人狂躁不安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宝典。 本书介绍的训练方法因其对抑郁症患者的显著疗效,已被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推荐为优先治疗方案。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对于没有抑郁的人也同样适用,因为正念实践对一个人的健康、幸福和快乐有着极大的影响,本书提供的科学和医学证据以一种极为深入浅出的方式充分论证了这一点。